2025年7月16日至7月30日,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与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实践团深入滇西保山地区,开展“家国边关行 使命薪火传”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腾冲一线,深入抗战遗址、边疆口岸、民族村寨和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重走边关路、追溯红色记忆、调研产业发展、开展儿童成长营等形式,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烽火铸魂: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淬炼。在善洲林场,同学们通过杨善洲事迹展品感悟共产党人初心;滇缅公路上的烈日徒步,让抗战历史变得生动可感;松山战役遗址的弹痕累累,无声诉说着先烈们的牺牲精神。
界碑无言:国境线上的忠诚教育。在中缅边境滇滩口岸,实践团成员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补色。“每一笔都重若千钧”的体验,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守土有责的使命。边防民警讲述的戍边故事,更让学子们感受到“边疆稳则国家安”的深刻内涵。猴桥口岸联防所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标语格外醒目。傈僳族民俗文化展示馆中,一件件民族服饰无声诉说着“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的动人故事。优秀共产党员郭彩廷的人生格言与戍边民警的巡逻日记,共同勾勒出新时代边关守护者的精神图谱。

茶香咖啡:乡村振兴的边关答卷。实践团先后走访明光镇自治村万亩茶园“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从“绿叶子”到“金叶子”的蜕变,在明光镇自治村万亩茶园得到生动诠释。在“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1500米海拔的咖啡园里飘着浓郁香气,当地创新“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咖啡庄园化、庄园景区化”转型,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童心筑梦:教育帮扶点亮乡村未来。在芒宽彝族傣族乡中心小学,实践团的小分队参与到“情倾故乡·点亮未来”儿童成长营中。72名当地儿童在英语互动课堂有了从胆怯到自信的蜕变,志愿者们以“教育微光”点亮童心,更在躬身实践中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为边疆振兴注入了青春的温度与力量。

双地寻踪:幸福密码与真理之光。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实践团在司莫拉佤族村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在艾思奇故居汲取思想理论的力量。
在司莫拉,重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时的路线,青瓦木楼间听村支书讲述“三声鼓响”的幸福密码,佤族传统打跳舞的欢快节奏与乡村旅游的蓬勃气象,生动诠释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在和顺古镇艾思奇故居,凝视《大众哲学》手稿中“哲学要给人以立场、观点、方法”的批注,青年学子深刻领会到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嘱托。从脱贫攻坚的乡村样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实践团在行走中感悟真理力量。
15天行程中,实践团跨越2300余公里,用脚步丈量热土,用心灵感悟时代。“这次边关行让我们懂得,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们收获了成长,更明确了担当。
作者:胡云正
摄像:胡云正等
初审:杨婷
复审:吴广平
终审:黎文